搜尋結果
Tachymeter 測速計

具有測量速度刻度的計時碼錶,當車輛行駛時按下測速按鈕,行經一公里後按下停止按鈕,計時秒針所指的刻度即為車子的行車時速。此外,百年靈獨創的飛行滑尺可通過內、外兩個刻度圈的相對旋轉,並通過簡單的乘法與除法運算,處理空中導航所需的各種計算,例如計算地速、燃油消耗、爬升率等,是更高階的測速計。

圖說:百年靈航空計時1884腕錶外圈即為測速刻度。
Tact watch 觸摸錶

藉由直接觸摸指針跟立體時標得知時間的錶款,可供盲人使用,因此亦稱盲人表(Blind-man's watch)。另外,因為當眾看錶是種不禮貌行為,所以用觸摸方式看錶也是種技巧性看錶方式。

圖說:寶璣大師位在巴黎的工坊於1800年製作,使用獵錶殼的觸摸錶,1801年售予一位法國王子。
Telemeter 測距儀

用來測量距離的計時錶,能通過聲音來測量距離,例如在看到閃電時按下碼錶,聽到打雷時按停,便可從錶盤上指針停的位置瞭解距離的長度。而這樣的設計在戰爭時就能方便推測敵軍炮火的距離。

圖說:浪琴複刻系列測距腕錶,能通過錶圈上的距離刻度加上計時按鈕推測距離。
Third wheel 第三輪

又稱三番車、過輪,主要作用在於變速,作為仲介調整分針輪與秒針輪之間的轉速差異之用。讓分針輪的動力傳遞到秒針輪時得以 60 秒 1 圈的速度運轉。

圖說:從一點鐘位置銀色的條盒輪開始,先帶動玫瑰金色的分針輪,並以介輪作為仲介,調整秒針輪轉速。最後由秒針輪推動擒縱輪旋轉,進而讓六時位置的擺輪與游絲運作。
Three gold bridges tourbillion 三金橋陀飛輪

芝柏表在1860年代的原創設計,其概念是以三片夾板分別固定發條盒、傳動齒輪與陀飛輪擒縱機構。夾板最初呈直條形,後來逐漸設計出箭頭形的樣式。芝柏表也憑著三金橋陀飛輪,屢次在歐洲及美國地區奪下展覽首獎,如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牌獎等,由於得獎比例實在太高,評審團特頒贈廠方永久評審委員榮銜,自1901年起不得再參展,也因此搏得「錶中蒙娜麗莎」的美譽。

圖說:芝柏三金橋陀飛輪在陀飛輪美學領域,有著重大成就。
Three-quarter plate 四分之三夾板

在德式製表中很常見的一種機芯結構。傳動輪系被固定在單一塊大夾板下方,而非個別以小片夾板固定,而大夾板以外的空間安置擺輪與擒縱器。

圖說:3/4夾板是德式製錶中相當常見的設計,圖為Glashütte Original格拉蘇蒂原創議員世界時腕錶的機芯。
Time zone cities bezel 世界時區環

世界時區環上印有24個時區代表城市名稱,並以順時鐘方向步進,中國所處的東8時區代表城市多為Hong Kong香港,百達翡麗亦曾推出以北京為代表城市的世界時區腕錶。

圖說:天梭航行者系列160周年復刻版的世界時區環。
Time zone 世界時區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總工程師桑福德•弗萊明(Sandford Fleming)在1879年首度提出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的概念,並在1884年華盛頓會議受到採納。世界時區之劃分是以英國倫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經線設定為0˚經線,以此基準每隔經度15˚算一個時區,向東與向西各劃分出12個時區,並以東、西經180˚為國際換日線。在時區劃分完成之後,全世界各時區的時間都以設立在格林威治天文台的舊皇家觀測所為基準再進行推算,這也就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Greenwich Mean Time,簡稱G.M.T.)的由來。

圖說:世界時區以英國倫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經線設定為0˚經線,每隔經度15˚算一個時區,劃分出24個時區。
Titanium 鈦

銀灰色之金屬,化學符號為Ti,品質介於鐵與鋁之間,強度與碳鋼略同。其單位重量之強度比約為鐵的2倍,鋁的6倍。為質輕而堅的金屬。而且其耐蝕性高、耐酸性比鐵高,在海洋中之耐蝕性僅次於白金。與其他金屬比較、導電性及導熱性比較低。系以一種耐蝕性優異且質輕、強度等特性均衡為特徵之金屬。其融點在主要金屬中最高為1,688度。Ti元素與氧之結合力甚強,因此鈦金屬會在表面結合成極薄之灰色氧化膜,這也是鈦金屬外表會呈灰色的原因,鈦金屬普遍用在眼鏡框、手錶、高爾夫球具、汽車排氣管、人工關節等等民生生活器具上。

圖說:由鈦合金打造而成的萬寶龍時光行者系列外置陀飛輪分鐘計時碼錶限量版。
Tonneau 酒桶型錶

Tonneau在法文中是「桶」的意思,而卡地亞在1906年推出的Tonneau腕錶,以酒桶為外形做一體成形錶殼,較一般腕錶小巧貼合手腕,因此在當時為女士用錶,由於看起來像酒桶一樣,所以稱之為酒桶型錶殼。而後許多鐘錶大家皆推出酒桶型腕錶,並且放大尺寸,由於設計新穎,因此也受到廣大男性喜愛。

圖說:Franck Muller的Vintage七日動力儲存腕錶。
Tortue 龜形錶

是卡地亞於1912年從酒桶型腕錶衍生出的腕表,與酒桶形腕錶最大不同是凸出的錶耳,同時錶殼較大且寬。

圖說:卡地亞Tortue中型款腕錶。
Tourbillon 24 seconds 24秒陀飛輪

24秒陀飛輪是GREUBEL FORSEY在2007年的發明,利用高轉速與傾斜角度來解決地心引力對擺輪的影響。陀飛輪框架每24秒就旋轉一周,並以25度角傾斜,更大程度地抵消了地心引力。而GREUBEL FORSEY也在此基礎上,持續鑽研傾斜角度的可能性,並製作更輕的陀飛輪框架以提高轉速。

圖說:GREUBEL FORSEY在2007年發明的24秒高速陀飛輪。
Tourbillon carriage / Tourbillon cage 陀飛輪框架

又稱籠架,相當於整個陀飛輪裝置的結構體,將擒縱叉、擒縱輪與擺輪等所有零件框起來,然後裝置在秒輪上旋轉的籠架。通常由鋼或鈦金屬材質製造。

圖說:愛彼皇家橡樹系列超薄鏤空陀飛輪腕錶40周年紀念限量版陀飛輪框架細節。
Tourbillon cock / Tourbillon bridge 陀飛輪支架

或稱為橋架,一般傳統陀飛輪在框架上方,還會有一根橫跨在機芯夾板金屬杆,固定住整個陀飛輪,以穩定這個旋轉機構,這根支架稱為陀飛輪錶橋。

圖說:萬寶龍雙桶型游絲陀飛輪,上面的雙扭線形支架,至少需費時一周完全手工製作。
Tourbillon 陀飛輪

當腕錶處於不同的位置,擺輪運作會因為地心引力影響相應地加快或減慢。而由阿伯拉罕-路易•寶璣研發的調准裝置通過令整個擺輪及擒縱裝置每分鐘於同軸旋轉一次,來平衡腕錶在不同位置所造成的誤差,成為對抗地心引力的最佳解決方案。1801年6月26日,該裝置獲法國內務大臣頒授專利權,並命名為陀飛輪。隨著科技的進步,儘管尚有其它方法更能確保腕錶走時的準確性,陀飛輪的複雜運作原理及別具創造力的概念卻至今依然叫人著迷。

圖說:寶璣Classique Tourbillon Extra-plat Automatique 5377超薄自動上鏈陀飛輪腕錶
Triple case watch 三套殼錶

18與19世紀為土耳其市場製造的懷錶常有三套錶殼,用以保護最裡面的機芯,更甚者還有第四層外殼。

圖說:這款1838年為中東市場打造的懷錶有三層錶殼。
Twin click-wheels 自動導輪

裝置於自動上鍊系統裡,由1對雙層齒輪所組成,能將自動陀所產生正向或反向的動力來源整理成單一方向的動能後,再輸出到自動過輪。

圖說:自動導輪由1對雙層齒輪所組成,能整合自動盤所產生之正反向動力。